WFU

2021年3月6日 星期六

學經濟學…要幹啥?


作者:蔡東霖

如果問這幾個問題:「學國文要幹啥?」「學英文要幹啥?」「學數學要幹啥?」「學物理要幹啥?」「學化學要幹啥?」,大多數人都可以在五秒內講出一些答案。但是如果問「學經濟學要幹啥?」,一般大概都會先愣一下,安靜上十秒,然後...還不見得有答案。以下拿幾個小故事,來說說經濟學幹了啥事。





經濟學,分析在稀少資源下,理性人所做出選擇的關聯和影響,應用在日常生活中,能提升利用資源(時間、金錢、注意力)的能力。或者說,對於社會現象,進行觀察,然後提問,最後提出解釋。其實,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答案。不同答案可能無關對錯,只是切入的重點不同。

消費券(Voucher)

2020年政府發放「振興三倍券」,每人只要花 1,000 元,就可以額外無償獲得 2,000 元。甚至,2009年政府發放「振興經濟消費券」時,每個人直接無償獲得  3,600 元。政府,為什麼要平白無故地給你「錢」?他在想什麼?

首先,先看看當年發生什麼事。

2009年之前一年,發生了「2007–2008年金融危機(Financial crisis of 2007–2008)」或稱「全球金融危機(global financial crisis, GFC)」,各國金融機構深陷困境,有些銀行不是被接管,就是被併購,甚至直接宣告破產。冰島甚至面臨全國破產的危機。全球主要股市大跌,道瓊工業指數在2008年9月29日甚至創下當時史上最大跌幅。同時,也導致多年的經濟擴張期嘎然而止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數據顯示,新興經濟2009年急劇減速,增幅只有2.8%,而發達工業國家出現負增長,-3.4%。

2020年之前一年,發生了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(Coronavirus disease 2019,COVID-19 )」席捲全球,疫情急速蔓延至世界各地。帶給全球經濟前所未有的影響。2020年全年,美國經濟萎縮 3.5%,為 11 年來首次負成長;英國經濟萎縮高達 9.9%,是有紀錄以來的最大降幅;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經濟萎縮 5.0%,法國為 8.3%,西班牙則是 11%;菲律賓經濟萎縮 9.5%,創下1946年開始統計以來新低;新加坡萎縮 5.4%,是自1965年獨立以來最嚴重;日本則衰退 4.8%,為 2009 年以來首見。

2009年及2020年,都發生了「經濟衰退(Recession)」的現象,或者說「經濟中的總需求(aggregate demand, AD)不足」。簡化來說,就是:人們不再像以前一樣花錢買東西,原因可能是:必須償還債務(例如:貸款)、或是收入減少(例如:失業、裁員、無薪假)。人們不消費,影響商店的營收;商店的營收的營收降低,更發不出薪水;發不出薪水,人們更不敢消費,購買力(Purchasing power)持續下降;形成惡性循環。若擺著不管,商店最後賣不出東西,工廠沒錢生產東西,人們失去工作,接著就會對社會的穩定帶來負面影響(例如:暴動、革命)。

因此,政府得想法子,減緩經濟衰退,甚至讓經濟復甦。

為了解決這問題,經濟學家會提供很多法子、建議給政府。其中一種法子就是:增加人們的購買力與消費慾望。透過這樣的方式振興消費活動,以帶動生產與投資等活動的成長,進一步減緩衰退,甚至促進復甦。

好吧,那為什麼給消費券不直接給現金?

先講結論:如果給現金,大部分的人們會拿去存起來,一樣沒有進行消費行為,惡性循環依舊存在。

根據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·傅利曼(Milton Friedman)提出的「恆常所得假說(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, PHI)」:人們在決定消費行為的時候,會把一生的所得拿來一併考量,盡量讓收入和支出,以一個平穩的方式進行,避免寅吃卯糧,今年吃飽飽,隔年餓肚子。所以,當東霖 今天在路上撿到 1,000 元,若東霖保持理性,便會知道這樣的機會並不會天天有,因此他會傾向先把錢先存起來,以備未來不時之需。(雖然,也是有機率這 1,000 元會被拿去購買原本不會購買的商品。)。

好啦,不用經濟學家,我相信,大部分的爸爸媽媽也是這樣教導小朋友:「螞蟻儲存過冬食物...;所以我們也要把現金存起來,以便不時之需。」

所以,不能給現金。

接著,來想想你手上有了平白無故掉下來的「錢」,這「錢」不能儲蓄、不生利息、也不保值;而且,期限到了,這「錢」就會消失。你會怎麼做?只好拿去消費。

根據美國經濟學家理察·H·塞勒(Richard H. Thaler)提出的「心理帳戶(Mental Accounting)」的概念,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對「勤勞辛苦」收到的錢,會精打細算,謹慎支出;而對「獎勵」收到的錢,在心中就沒有那麼重要的價值,會以更輕鬆地態度花費掉。就好像,不論平日多麼的節儉,一旦中了頭彩,也會立馬變得豪情萬丈,做一些平日不會做的花費。所以,對於平白無故掉下來的「錢」,通常都會「隨便花」。

因此,「消費券」保證了消費力,期望能夠集中火力,推升全體人們的購買能力,達到減緩衰退、促進復甦的目的。

另外,為什麼面值是 200 元及 500 元?2020 年的振興三倍券,為甚麼還要先花 1,000 元,而不像 2009 年的直接給好給滿?有興趣的話,都是可以去了解了解。

話說回來,結果呢?

2009年,我們國內生產毛額增加363億元(雖然,政府舉債8百多億元),對於 GDP 的貢獻約 0.28~0.43%,而替代率達六至七成。

2020年7月15日推出的振興三倍券,當年 7 ~ 11月餐飲及零售業營額上,創歷年同月新高。國內消費從當年第二季的 0.88% 微弱增長,到第三季跳增至 5.16% 及第四季的 4.26%。或許,相關因素裡面,就有振興三倍券的效果。

這是經濟學做的事情之一:試著設計制度來處理社會上的問題。

「墮胎」跟「犯罪率」的關係

美國法律案「羅訴韋德案」(Roe v. Wade)是1973 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重要判決,聯邦最高法院宣告:婦女與醫療人員的墮胎決議屬於聯邦憲法保障的隱私權範圍,因此州在一定的界線下,不得干擾或禁止婦女墮胎。也就是說,認定「墮胎」受到憲法中隱私權的保護,將墮胎合法化。

美國經濟學家史蒂芬·列維特(Steven David Levitt),在 2001 年提出一篇文章「The Impact of Legalized Abortion on Crime」。大意是說:在美國的墮胎合法化之後的 18 年,犯罪率明顯下降。因為,墮胎合法化使得「被遺棄的兒童(unwanted children)」人數減少,而「被遺棄的兒童」在長大成年後,是「最有可能犯罪」的族群。因此,墮胎的合法化減少了遺棄兒童的數量,並由此帶來犯罪率的下降。當然,這篇文章一直都有爭議,尤其受到是「反對墮胎合法化」的人們的批評。

不過,這就是經濟學做的事情之一:說明社會現象。

人正真好,人醜吃草

有一種現實叫「人正真好,人醜吃草」。尤其,魯肥宅應該早就認知這個事實。

美國經濟學家丹尼爾·S·哈默梅什 (Daniel S. Hamermesh) ,在2011年出了一本內容共232頁的書,叫做「Beauty Pays:Why Attractive People Are More Successful」。中文翻譯本,由時報出版社出版,書名是「美麗有價」。書的結論是:分析了二千八百人於過去二十年的收入記錄,發現擁有美貌的人收入比較多。

研究內容大致是這樣:先將這二千八百人劃分成幾類,然後進行問卷統計分析。之後,發現平均有百分之二十九的男人相貌是屬於平均線以上,另在平均線以上的女人則有百分之三十四。若換算成一生收入,而這群帥哥美女的收人相較於一般人,前者所賺的多出了二十三萬美元。

更細節:美女則比一般女性多賺4%,帥哥則多賺3%。相較於一般女性,醜女的收入少3%,醜男更是少賺22%。換言之,帥哥比醜男多賺17%;醜女比美女少賺12%。

驚訝吧?不,一點也不驚訝。因為,不用經濟學,我們也知道這個事實。不過,經濟學透過科學、有系統地來解釋社會現象。

若稍微來思考一下:所謂的「帥哥美女」,不一定是母胎「天生麗質」,也有可能是「後天化妝」。可以去 Google 一下網紅們的「化妝前 v.s. 化妝後」。所以,可不可以這樣說:所謂高收入的「帥哥美女」,其實本身的「學習能力」就很好。學習能力好,所以「化妝技巧」學的好。「化妝技巧」好,則讓他晉身為「帥哥美女」一族。因為,本身的「學習能力」原本就很好,也會導致他在其他領域的表現不會太差,因此,收入當然就不會差到哪兒去。

不過,不是每一個「帥哥美女」一定是「高收入」,「高收入」也不一定是「帥哥美女」。這本書也是有些爭議,也受到批評。當然,這個研究只是提出部分的情況,這世界上仍然存在其他的情況。母胎長相欠佳者,或化妝技巧不好的,也不必灰心喪志,馬雲、女高音瑪麗亞·卡拉絲(Maria Callas)、達斯汀·李·霍夫曼(Dustin Lee Hoffman)證明,只要找出自己的優勢,其貌不揚者也能闖出一片天。

這也是經濟學做的事情之一:觀察、分析、解釋。

所以,經濟學的探討的議題無所不在,不是只有價格(price)、GDP、經濟成長率(economic growth rate),而是與各個學科都有關。了解經濟學的概念,把它當成工具來解決各種生活中的問題。想了解社會中的事情如何發生,不用經濟學的方式思考過一遍,就不夠全面。當然,每個人看事情切入角度不同,所以,經濟學能幹啥 ? 或許你也有你自己的想法。



歡迎隨時指教討論